咕卡——“10后”拉动起的巨大市场(组图)
你知道什么叫“咕卡”吗?这个新名词已经成为了10后们的社交硬通货。很难想象,一群拿着家长零花钱的小屁孩,竟然拉动了整个“咕卡”产业。
很多人都不知道啥是“咕卡”。其实,这个“咕”字是来自韩语的音译,本意为装饰。经由中文互联网的传播,如今已经演变成一种小朋友之间的社交方式。而“咕”的对象,也从小卡片延伸到亚克力板、钥匙扣、手机壳等等,总之万物皆可“咕”。打发时间的同时,也能锻炼孩子的审美,动手能力。
咕卡有多火?
在百度指数,咕卡的搜索量自今年初就一路走高,至今仍在持续增长。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微信指数,咕卡的热度又远远低于盲盒,两者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
两组数字大相径庭,百度指数飙高说明咕卡作为新生事物引发了大众层面的好奇心。而微信指数的计算范围包括微信搜索、公众号文章及朋友圈公开转发的文章,说明这种青年文化更多火在面向陌生人的社交媒体,而非微信这种熟人圈子。且咕卡并没有充分进入主流视野,因此微信公众号文章不多。
而在抖音,#咕卡 的视频播放量已超过18亿。在小红书,“咕卡”笔记多达55万篇,有着更夸张的普及度。
咕卡之所以尚未被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因为它的用户群实在太广泛、又日益低龄化,这决定了咕卡无法因某群体“集中发声”或有惊人之举而迅速走红。而是因不同受众持续消费的叠加,最终在新一批玩家的热捧和分享下,逐渐被更多人了解。
咕卡的受众群体
咕卡主流受众从最初的90后,已经发展到目前的10后,核心玩家明显变年轻了。翻看抖音、快手里咕卡的相关词条,创作者大多是小学生。他们很多已经在持续向粉丝种草一种玩法、一种工具或是一种风格。眼下,短视频里人气较高的咕卡博主,也以05后和10后居多。
咕卡商业
别看咕卡的受众只是一群拿着零花钱的小朋友,但是凭借庞大的基数仍可以撑起一个产业。普通“咕卡”在某电商平台只要¥9.9就可以拿到入门套装,但是“专业”玩家每个月在咕卡上的开销可以达到¥1,500元,这对于"咕卡"的核心玩家小学生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玩咕卡的人多了,自然就有越来越多的工厂加入了生产行列,例如制作亚克力板、透明砖、链条等,不过这些产品样式差别不大,技术含量低,利润也相对透明。
咕卡贴纸无疑是咕卡过程中最核心的产品,它虽然制作工艺不难,但难的是设计,因此更有利润空间。对于生产者来说,有时错过一波爆款元素,就可能是跟十多万的利润擦肩而过。
通常情况下,店主们会从韩国流行的咕卡材料里,预判下一个走红的元素,再融合进本土玩家的审美。由于消费市场较小,这些设计者早期不得不先在粉丝群里进行投票、众筹等等,降低试错成本。
而另一些人则让合作的小学生们每周分享同学、朋友里热门的咕卡款式,判断这些产品的流行周期,尽快复刻出来。另一方面,他们也会结合韩国市场,像当年淘宝网红打版韩国服饰那般,迅速打版韩国咕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