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26日 17.9°C-20.5°C
澳元 : 人民币=4.72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我在澳洲30年 - 访联邦参议员邓森政策顾问韩以文

2015-08-17 来源: 今日悉尼 评论2条
近日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联邦参议员邓森政策顾问韩以文先生。他在澳洲30年期间经历了澳中经济和华人社区的巨大变化,在这次专访中,韩先生畅谈了如何结合当下的新形势进行更好的发展。
 
(韩以文)
 
30年来澳洲华人社区人数与日俱增
 
我是87年来的,那个我是来新南威尔士大学读硕士学位。前后大概二十五六年,时间过的挺快的,来了这里将近30年。首先第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人数变化。 我们大概这么30年来应该说翻了好几倍 华人在澳洲的人数 特别是来自我们中国大陆的 原来的移民人数主要是来自香港和台湾 近年来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人数大幅增加,这是一个方面,人数大幅增加,还有在知识层面也提高了很大,原来很多的移民在知识层面上相对来讲比较低,那么就没有涉及到各种专业的领域。那么 现在的移民,特别是近十年来的移民,他们的知识层面都非常高,都涉及到澳洲,可以说专业领域的各个方面。
 
中澳经济体系的双边互补
 
在经济影响这方面,由于国内的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中澳贸易,因为我曾经在澳洲驻广州领事馆负责商务,对这方面的感受非常深,中澳贸易是非常互补的两个经济结构。澳洲在多方面可以提供中国需要的,中国很多需要的东西,主要就是资源,中国从澳洲能够得到一个很好的补充和来源,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以两个经济之间的融合也就越来越广泛,那么由于这样的一种经济关系,为很多中国企业特别是华人企业创造了很多商机,由于这种机会不断扩大,那么 华人在这里的经济影响越来越大,并非常明显。华人的资金,已经涉及到澳洲的通讯、房产以及一些教育领域,在经济上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来源:网络)
 
从原来的公费留学到如今的自费留学为主
 
在人员来往以及教育这方面,也是变化非常大的,我记得当时那个时代的留学生基本上以公费留学为主,均为国家公派而且数量非常少。或者还有一些拿到国外奖学金的,这个是主要留学生来源,因为当时国内经济水平低,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没有多少家庭付得起在澳学习的一些费用,但是现在你可以看得见大部分的学生都属于自费学生,都是家庭送孩子们来这里读书的,所以这一点算是变化非常大的。 现在的留学生的主体,应该是以自费留学为主,当时是以国家公派还有很少的奖学金嘉勉学生为主。
 
以前老一辈的移民在澳洲从事比较多的是餐饮行业,体力活,在澳洲参与的领域比较有限,那么最近十来年已经涉及到澳洲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科技还有其他的各个领域。所以这一块的变化非常明显。 随着教育层次高了,经济收入好了,移民的生活发展和变化是有目共睹的。
 
(来源:网络)
 
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里日子过得最辛苦的就是我们中国留学生。首先,经济上的压力,比如说有些是即使公派生也好有这里的奖学金也好免掉了学费你还得有生活费要承担,所以很多需要课余去做一些工作,part-time,而且基本上当时主要的住的方式都是好多人挤在一个公寓里,这是当时很常见的,一个公寓住七八个学生,大家来分摊费用,所以当时是经济上比较紧张,而且大家在这方面呢应该说是比较辛苦,那么现在很明显可以看到我们很多留学生应该说经济状况有很大很大的改善,很多学生家里都是支持学生专心一致的学习,暂时不需要担心经济上的问题,所以这一块也是有很明显的区别。
 

留下来的老一辈留学生现在的生活状态

 

老一辈的留学生,留下来之后现在基本上可以说是事业家庭有成。所谓事业家庭有成未必是做很大一番事业,但是比如说成功经营一个餐馆,成功经营一个咖啡厅,成功经营一个进出口贸易,成功经营一个交通,或者说旅游方面的一个业务,所以这批人很大一部分人都在我们所说的这种中小生意这块有不少的成功。

 

                                  

(来源:网络)

这种成功体现在首先第一,它已经建立一个稳定的业务。第二,他通过这么多年的奋斗他们的下一代,当时这批留学生来的时候呢,有一些是小孩在这里出生,有些是小孩在国内带过来,那么在这出生的也有二十五六岁,带过来的那就更大了,所以他们的下一代已经长大成人了。而且我们华人子弟华人家庭比较重视教育,那么很大一批这些第二代都走上了一个非常专业的道路。比如说,读医的,读律师的,读金融的,所以说他们基本上由于这样的一种第二代,完成了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的整个的生活状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另外,澳洲这二三十年来,房价翻了好几番,如果当时一个家庭如果辛苦把一个房子供下来,或者说甚至买了一到两个的投资房的话,那么这也积累的一笔不小的财富。目前来讲这批人的生活状态应该说是比较优越,比较好,加上他们的第二代都已经顺利地走上了工作,他们大部分已经到了可以准备安享晚年的状态。而且生活状态是相当不错的。
 
澳洲的政治对华人的影响
 
政治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会造成影响,比如说在社会的财富分配方面,对社会的一些社会政策方面,都有带有一种法律框架性的定位。对我们华人和社区而言,这里面就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比如说教育方面, 我们看好像是所谓的一种教育政策,事实上它跟每个党的执政理念都有很大的关系
 
(来源:网络)
 
比如说,在华人比较聚居的一些区的学校,如果你能够提供一些叫做ESO那么对我们华人子弟融入这个主流社会有很大的好处,所以这些政策对华人家庭,移民家庭影响还是很重大的。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由于我们华人各方面的争取,或者说跟政党之间的一种互动,从而在这一方面的情况还是比较理想。
 
基本上很多华人家庭,他们的小孩来到澳洲,入了当地的学校,都有一些英语支持,这样使他们很快地融入这个学校。这个对我们华人家庭影响是很切身的。 澳洲的移民政策也是随着政治的变动经常改变,这种移民政策对我们来说有什么影响呢?主要是体现在我们家庭团聚这一块,不同的政党执政,他们对家庭团聚政策有一些变化,有些时候甚至变化挺大,而我们普遍的家庭情况是由于我们计划生育政策的原因,基本上是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我们华人家庭都符合父母来澳的条件,在过去十几年,当我们政策比较开放的时候,大部分的父母家庭团聚的移民都是我们中国家庭,所以这些政策对我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来源:网络)
 
又比如说有一些社会和谐这一块,不同的政党有着不同的政策,比如说有些政党对种族歧视特别重视,那么他在制定法律时,种族歧视的言论或行为,都有很大的法律震慑作用。作为我们在澳洲算是一个少数民族,中国也算是一个新的移民社区,如果说一个社会能够对种族歧视行或言论,有比较好的法律保障的话,那么整个社会会比较和谐。
 
在政策上,应该说在过去二十年里有很大的提高,有很大的改善。当然很多华人来自中国大陆,那么我们对祖国也是很关心的,任何政党在对外政策方面,华人都希望澳洲与中国的关系可以很顺畅地推进,从而也给华人社区带来更多的机会,平台以及舒适度。
 
(来源:网络)
 
我记得二十多年前,那时候由于中国和澳洲的意识形态的差别相当大,所以人们思想上的差异也是非常大,国跟国之间的关系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举个例子,像这种由于中澳关系的改善,政治的一种推动,现在国内很多航班都过来澳洲,这也是政治发展的结果。在此之前从国内来澳洲很多时候要去香港,坐澳航过来,或者坐国泰过来。随着现在中澳关系越发密切,使得人员的交流特别是航空公司以及政府间的协议,给人民带来很多切实的好处。
 
对比今日澳洲和当时澳洲的差异
 
差异是越来越小了,但是还是存在。原来的差异在各个方面都很明显,比如政治、文化、还有经济生活层面。在政治层面,澳洲推行的政治制度和中国有着很大的区别。到目前来讲,这种政治制度还是有很大的区分,非常不一样。文化方面,由于原来交流比较少,那个时候国内的文化演出不容易被批,或者大家没有兴趣,没法组织过来,这种文化交流是很少的,但是现在这种形式的交流就很多了。甚至国内演出活动一两个月就有一次,而且是很大型的。相较在二十年前的这类交流是非常少的。
 
由于我们语言环境不同,从而产生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不同并不等于我们不可能增加双方的理解互动,所以现在通过不断地交流,互动活动的增加,其间的差别会越来越少;另外一个很明显的差别的减少是在经济方面,在经济方面我记得在二十多年前,如果说一个普通中国人想来澳洲生活,那有点好像就是天方夜谭。
 
举个例子,当时在国内,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工资是几百块钱人民币,特别是在一些比较发达的省份,大概五百六百(一个月)这样的一个水平。这个工资只相当于澳洲100块澳币,100块澳币在澳洲一个星期的生活费都不够,所以国内的人来旅游也好,国内的人要想象在澳洲,应该说这个很遥远。但是现在呢这种经济上的差别减少了很多,基本上我们国内在澳洲特别是大城市,跟澳洲的生活水平基本上很类似,所以经济上的变化非常大。现在一般普通中国人家庭对来澳旅游也好,留学也好,已经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了,这二三十年的变化还真是让人很感慨。
 
中澳贸易的高速增长,经济互补双边受益
 
99年到04年之间,这段时间是中澳贸易的高速增长期,那时候从传统的矿产贸易扩大到农业产品,服务业,金融的来往。那段时间我是亲身感受到中澳贸易的互补的特点,并逐步地显露出来,进一步显示出两个国家是互补的。
 
(来源:网络)
 
举个例子,记得当时澳洲最大的出口项目是250亿澳元,这是一个大概20年的项目,是澳洲液化天然气出口到广东,这个项目对澳洲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出口合同,由于这个25年的大量出口项目,从而给澳洲带来了成千上万的就业机会,同时这样合作对广东又是一种重大的经济支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广州的经济高速发展很需要一种稳定的能源支持,而且需要相对清洁能源的支持。以前广东的店家都是通过煤来发电的,这样给当地的空气造成很大的污染,和澳洲签订了液化天然气的协议之后,广东很多店都改用液化天然气,既经济又清洁。这样的经济来往对两国都非常有好处。250亿2年期的稳定工业合同,为澳洲增加了很多就业机会。广东获得稳定的能源供应也是非常重要的,来支持广东的经济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澳洲和中国经济互补性非常强。
 
87年来澳洲,99年再回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变化
 
这个变化特别有意思的应该说是在90年代末到2000年初,我在这里91年底92年初毕业,在大学里干过一段时间然后又在公司里干过一段时间,我99年是为政府工作身份回去,94-95年的时候我为一家澳洲建筑材料公司工作,那时候是这家是澳洲最大的建筑材料公司,那么当时他们在广州有一个投资项目,由于我是中国人,于是有幸一开始就经常出差,后来在那里常驻了两年。期间我认为这种发展速度可以说是惊人的,九十年代之前我们可以看成是一种累积,力量大积蓄,到了九十年代末就有爆发性的发展,国内的发展在那段时间是突飞猛进的。 
 
(来源:网络)
 
那时候我2000年在广州领事馆的时候,广州还没有地铁,地铁还在设计阶段。当时澳洲很多公司都参与了广州地铁的设计还有白云国际机场的建设。2000年广州没有地铁,当时还有澳洲公司竞投广州地铁项目,到现在你看有多少地铁线,也就十来年的时间,变化相当大,国内的发展速度惊人。
 
我们这代人来澳洲还是挺幸运的一代,为什么呢?虽然我们有些人没有赶上国内高速发展的步伐,但是由于澳洲和中国的经济密切,中国的高速发展也给我们很多人带来了机会,比如贸易生意。另一方面,这里很多公司要发展中国业务要请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我们这批人都获得了切实的利益。
 
在新形势下,新来一代移民应该借助新形势发展
 
最切实的利益就是充分利用中澳经济文化人员交流所带来的机会,而且现在这些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大。
第一,澳洲经济与中国非常互补,澳洲要出口的东西就是中国要的东西。第二,中国发展非常快,使得对澳洲的资源、产品需求会越来越大。如果说我们有这个优势来留学的、来移民的新一代,首先我们对国内是比较了解有认识的,起码从语言和商业环境下我们有非常好的认识,如果说来了之后能够澳洲各行各业能进行一下深入的了解,我们可以创造出很多机会。
 
(来源:网络)
 
很多本地公司它在对华业务上应该说的效率不太高,他们现在还有一些通过新加坡、香港的代理商来去开拓中国的市场,这里面有它的原因,因为他们更信任他们并且经常有英语的互动。如果新一代的移民对各行各业有更深入的认识,如果有机会加入到他们拓展中国市场跟中国贸易里面去,我相信我们有很大的角色可以去扮演。首先,我们对澳洲了解,对澳洲各行业有比较详细的看法。再加上我们在中国的优势,能够给我们这些人有很大的平台;另外,我相信除了经济的交流,中澳之间的人员交流会越来越强。
 
人员交流包括留学生之间的,无论是中国学生来这里或者以后澳洲学生去中国留学,中国人来澳或者澳洲人去中国旅游,像这些方面的人员往来都会给我们这些人创造非常大的机会,为什么我们这个背景的人会有这个机会呢? 当地人对中国的情况不了解,中国人对澳洲不了解,我们这批人恰恰是桥梁的作用,如果说一个建议的话,那就是对澳洲各行各业加深认识,加深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去扮演一个中澳交往的桥梁,这是空间非常广泛的。
 
对于刚来的留学生,要建立自己的圈子融入澳洲的大环境,以便于更好的发展
 
我的一个比较大的感受就是 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所谓的开放的心态,第一,不要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想法,比如说,澳洲和我的许多想法格格不入,我觉得很多东西我没法融进去,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很不好,社会上很多的机会和发展都是人的思想观念有了转变后形成的,观念的转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积极面对新的环境,然后抱着一个开放的心态。不要有封闭的心态,你要尝试,尝试之后你就会用你的经验去影响它或者改变它,我觉得这个心态是很重要的。封闭的心态很难融入社会,也很难学到社会里好的东西,的确澳洲社会有些令我们不是很满意的地方,但是我相信大家在澳洲生活也能感受到澳洲很多非常好的方面,非常值得我们愿意去学习愿意去适应的方面。
 
(来源:网络)
 
还有一个我的个人体验,中国有个说法,如果你要在一个地方发展好一定要根扎得深,这个根我的理解就是人脉,你把工作圈,生活圈,社会交往圈都很深地扎在这里。如果说你在北京长大,有小学中学大学的同学,这里面已经自然 形成了一个你社会的圈子,这个圈子就是你的根,这是你的人脉。
 
我们必须承认来到澳洲后,一切都必须重头开始,建立起这个人脉非常重要。你有了人脉之后就会感觉这是我生活的地方,人是社会动物,如果你缺乏社会圈子,你就会总觉得自己游离在社会之外。如何形成这种圈子,一定要有开放的心态,比如说,你要抱着一种很享受的态度,不需要有先入为主的心态。用积极开放享受的态度,建立这种圈子后会在社会里如鱼得水,工作生活都是人与人之间创造的,如果你缺乏这种网络的话,你就会总是觉得这个社会不接受自己。这个问题在国内来讲比较突出,从小到大我们没有建立社会网络的需要,当我们要定在澳洲发展、生活,你必须要有人际网络。所以人际网络建立非常重要。
 
在澳洲也可以实现政治抱负和理想
 
澳洲的政治架构和中国不一样,只有通过政治运作才能实现华人的最大利益。问题是如何去参与去实现,澳洲的政治体系与中国政治体系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差别,这里基本上都是选票来决定政治地位,如果说华人参与政治想走得远的话一定要有个很好的心态,这个心态就是你是把参与作为为社区服务、为人民服务。
 
(来源:网络)
 
如果是为了经济利益或者其他利益,参政并不是个很好的选择。为什么呢?第一,在澳洲这个政治体系很难获得这些利益。第二,在参政的过程中你一定要理顺你所要达到的政治诉求。
 
澳洲有三层政府,地方政府、州政府、联邦政府。每个政府都是相对独立的政府,他们不能互相干涉的。举例来说,如果对市政设施比如果道路、图书馆设施,非常有热情去参与和改善,这种诉求去参加州和联邦政治是不对应的。因为这一方面是本地政府负责的,所以要理顺什么是最大诉求。
 
(来源:网络)
 
地方政府主要负责的是市政设施、道路、房子这类的规划,如果想参与这方面,那最好竞选市议员。如果是学校、中小学生的治安这一类的问题,这是在州的层面。如果在国防外交方面的一些问题上想有些政治诉求,那就必须通过联邦层面。如果能成为议员那最好,澳洲政府是有很多形式的,议员是在议会的形式上工作的,每个政党都有政策委员会。通过参加政党的政策委员会去推进政策的实施、立法,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所以参政有几个方面,一个是直接选举,但要注意建立政策网络需要时间,特别是在大的层面上,新的移民过来是需要时间去建立网络的,建立网络后去竞选效果就会好一些。当然参加政策委员会也是一种方式。
 
表达自己的不同声音,竞选结果由选民决定
 
一些市政府的政党势力是比较强的,比如说悉尼市政府,他们独立一派的势力相对就比较强,比如Hurstville工党势力就比较强。如果参与了政党,作为候选人是一种方式,另外一种方式是可以支持某个党的候选人。比如工党、自由党候选人,有相似的政策,便可以通过入这个党,或者通过支持候选。你若是支持者,那么他就有义务为选民服务。有些联邦议员是没有经过任何其他层面直接当选的,有些是逐步的,从地区到地方到州到联邦。国内需要一步一步往上走,在澳洲能否当选是由选民决定。
 
(来源:网络)
 
从华人来讲,这么做更有效。有些社区华人数量比例相当大,他们希望华人来代表他们声音。另一方面,由于涉及的地域比较小,建立网络不用花太多的时间。
 
华人应该积极参政
 
首先这是一件好事, 越多华人参政,那么华人的诉求达到的效果就更好。由于澳洲的政治和国内不同,在参与一些主要政党活动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华人参与还是比较少的。政党活动包括每个党在区的支部会议以及活动。如果说想把从政的路铺扎实一些,参与政党的基层组织活动还是非常必要的。
 
(来源:网络)
 
在策略上,我们应该说是为所有的选区选民服务,这样比只为华人社区有效的多,这样显得更加公正公平。地方选举的门槛不是很高,只要你在当地居住,当地的选民支持你提名便能成为候选人。但真正被选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挂出标语并不能让人投你的票,自身需要有一个被人接受的纲领和目标。我建议年轻人加入主要的政党,很多市政议会都是由主要政党来左右政策的,加入主要政党会让你的路更长。
 
香港移民,大陆移民和台湾移民
 
当时大陆与香港经济差异很大的,香港也是说英语,他们融入澳洲社会相对来说更加容易,而我们相对来讲困难就多一些,这是很明显的。
 
(来源:网络)
 
我记得一个挺有意思的事,我普通话和广东话都会说,由于当时的环境我也是说广东话为主,当地人问我,广东话是不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我说不是,广东话只是一个地方方言。所以说广东话在90年代中后期之前,是华人社区主要的语言。你可以看到一些报纸的用词都是广东话。2000年后,大陆来的越来越多,现在就成为反过来的局势了。当时有些北方来的朋友为了找到一份工作拼命地学广东话。 最早一辈的香港老移民,我觉得最好的一方面就是他们的适应能力非常强,许多老华侨,他们原来不太说普通话,但是现在他们说普通话都说得挺好。
 
另外吃苦这点是老一辈华侨的特色,是非常值得我们新一辈华侨去学习的。那时候不是我们现在能想象的,他们一天做几份工作,做完一份接一份,老一辈都是白手起家的,都是积累资金后再开展自己的业务。
 
台湾在澳洲的社区不少,台湾移民大多集中在昆士兰,布里斯本。在悉尼的台湾社区也有不少, 他们现在分得比较散,但是台湾社区整体不小。台湾移民以专业移民为主,有一定的原因是当时台湾经济发展很快,觉得没有必要去澳洲创业,所以来澳洲的都是一些专业移民过来工作,所以不容易让人觉察。台湾同乡会,有不少的社区活动。
 
策划/采访:Ste
整理/撰写:Sophy,Charles
关键词: 访问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2)
土澳居民ZibUh
土澳居民ZibUh 2015-07-04 回复
该条评论因违规被举报,已自动触发屏蔽机制。
土澳居民ZibUh
土澳居民ZibUh 2015-07-04 回复
该条评论因违规被举报,已自动触发屏蔽机制。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