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书、焚书、大兴文字狱,乾隆此举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封建专制统治沿袭两千多年,对于广大的平民和官僚贵族们而言,无论是哪一个统治者建立的王朝,都必须要验明正身,即所谓的“正统”。
在儒家思想文化传统中,中原汉民族建立的政权就是正统,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就是“蛮夷”。这一思想,从秦汉至明清都十分根深蒂固。因此,只要是少数民族政权,都会受到中原汉民族的极力排斥。清代虽是大一统的王朝,但在意识形态领域,他们依然被视为“异族”。
清代统治的二百多年历史当中,我们会发现,满汉矛盾至始至终都存在,而且也是主要矛盾。八旗铁骑可以打败大明,但却不能消灭中原文化,但乾隆皇帝不信这个邪,偏要逆天而行,要毁灭证据消除汉民族的文化记忆。
大清“得天下之正”
一个王朝能否得到天下臣民的认可,首先就是名正言顺。我们在很多清代史料中,都可以发现清代的诸位帝王经常讲到这样一句话“我大清得天下之正”,表示大清王朝的建立是顺应天意、光明正大的。
显然,所谓的“得天下之正”不过是句托词,也可以说是强词夺理。为了强调“得天下之正”,清代诸帝不厌其烦地向天下臣民解释说,历代王朝比如曹魏、西晋、唐、宋等,都是在混乱中夺取政权的。
这些王朝或从孤儿寡母手中抢夺,或是偷骗、谋取抢夺,根本谈不上名正言顺。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也被说三道四,雍正皇帝就评价朱元璋说:“以纲常伦纪言之,岂能逃篡窃之罪”,意思是说朱元璋说到底是元朝的子民,他起兵造反就是谋逆,属于十恶不赦的大罪。
在攻击其他王朝的同时,清统治者也不忘给自己脸上贴金,他们始终认为大清是从“流寇”手里即李自成手里夺取的政权,八旗入关的真正目的其实是为了给崇祯皇帝报仇雪恨,从而顺理成章地取得了天下。
清代诸帝所谓的“得天下之正”的说法,终究是欺骗不了广大的汉族人民的,我们不会忘记“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些历史教训,仅凭一句“得天下之正”是怎么也交待不过去的。因而,从顺治朝一直到乾隆朝,民间反清武装此起彼伏,从未间断过。
乾隆皇帝一意孤行
随着清王朝政权的逐渐稳定,以及满汉文化的不断交融,清政府在很多措施上也加以调整。尤其是康熙亲政以后,下令停止圈地,推崇汉文化,这从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满汉之间的矛盾。
其后的雍正、乾隆二帝实行高效的统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显著的成绩,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也让中国人民安享了百余年的太平生活。
但是,历史毕竟是抹不去的,汉人的内心中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忘记曾经的血泪惨剧,也不会从内心真正认可大清的正统地位。乾隆皇帝继位后,深知满汉矛盾如果不出重拳必然难以消除,因此一心要消除大清入关前的种种罪行和证据。
从乾隆三十九年开始,武英殿前设立了一座“字纸炉”,不分昼夜用来焚烧明末清初那些史料,在军机处的严密监视下,巨量的珍贵史料和图书在炉中灰飞烟灭,随同消失的也是一个民族的大量记忆。
乾隆对反清言论的销毁工作极为重视,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字也不会放过,唯恐这些星星之火可以燃起大火,威胁王朝的统治。
乾隆一朝,销毁书籍的数量之大,应该超过秦始皇。毕竟秦始皇只是短时间的焚书,而乾隆一朝,数十年从未间断过。据不完全统计,乾隆朝全国禁毁书籍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达十五万册,销毁版片一百七十余种、八万余块。
此外,乾隆还下令将皇宫中珍藏的明代档案也重新过滤一遍,凡是涉及到关外女真时期的所有档案一律销毁,就是那些记载有“蛮夷”之类的也难逃一劫。据学者估计,不少于一千万份的明代档案被销毁,目前存留的仅有三千余件。
焚书、禁书的工作无论多么细致,毕竟很难全部禁绝所有不法文字。那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文化领域制造空前的恐怖气氛,即大兴文字狱。
乾隆在文字狱方面表现得极为的偏执和变态,最严酷的时候,甚至到了随手涂抹几个字就会被官府蓄意曲解,即便是不识字,只要家中有祖上传下来的不法书籍,也会落下满门抄斩的下场。
在如此高压政策的影响下,每个家庭都在拼命消灭所有被认为是不安全的书籍和文字。此外,乾隆又借着编纂《四库全书》的理由,向全国大量征书,又以此销毁了大量的珍贵书籍。
对文化领域的不断摧残,致使中国几千年留下的大量文字图书毁于一旦,直到乾隆晚年,乾隆皇帝才对文化领域有所放松。此后的嘉庆、道光再也很少出现文字罪人的情况。
不管是清代诸帝标榜“得天下之正”,还是乾隆皇帝焚禁图书大兴文字狱,都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因为在他们的心中,自己是少数民族,不管国家多么安定,百姓多么富足,都难以融入华夏正统这个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