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17日 11.9°C-14.8°C
澳元 : 人民币=4.79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心理学:那些不爱发朋友圈的人,更值得深交

2021-11-13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人的一言一行都会或多或少地反应出自己心里的一些想法,从心理学方面来看,通过观察人的行为和言论也可以看透一个人的内心。

如果想了解人的内心想法可以通过观察人的言行举止就可以得到一些信息,通过评估后根据底层逻辑得出对人性的认知。简单地说,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发朋友圈的频率,就可以对其进行一个初步的评估。

首先可以分为两种人,一种是会发朋友圈的人,另一种是不发朋友圈的人。有许多人会认为不发朋友圈的人让人难以捉摸不好接近,往往会对这些人逐渐远离。

有人会对不发朋友圈的还有一些偏见,甚至会认为不发朋友圈的人难以相处。其实不然,不发朋友圈的人反而更值得人们深交。

心理学:那些不爱发朋友圈的人,更值得深交 - 1

人们看到自己微信里里经常有许多每天活跃在朋友圈的人,每天早晚都要发布早安和晚安,有时候发发自己的心灵鸡汤,有时候分享自己的生活。

这样的人一般被人认为是积极向上的,对生活充满着激情和热爱的。不过人们也是从朋友圈的动态来感觉到的。

虽然有许多生活积极的人在朋友圈积极的分享生活点点滴滴,看似热闹的背后,不乏有一些利用朋友圈的动态给人们展现积极的人格的一部分人。许多人会通过朋友圈营造自己想展示给人们的样子,将这些假象作为对外的形象。

自己接触不多的人只能通过朋友圈进行初步的了解,所以有些人会通过朋友圈包装自己,就像自拍带了美颜一样,展示心目中自己最好的状态。

心理学:那些不爱发朋友圈的人,更值得深交 - 2

也有许多有心之人会利用朋友圈进行钓鱼,只需要每天发发朋友圈动态,就能够钓到“大鱼”。

就像瑞士心理学家荣格(Jung)提到的人类会给自己设置人格面具,而朋友圈就成为许多人营造自己人格面具的地方,在这个虚拟的空间可以将自己装饰成自己想要变成的样子,而且成本很低,不费什么功夫就可以达到目的。

为什么不发朋友圈的人反而更值得人们深交呢,首先我们与频繁发朋友圈的人群进行比较,朋友圈已经成为许多人设置人格面具的工具,朋友圈也变得不够纯粹。而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他们不会去刻意立人设,认识他只能从平时的交往中获取观感。

如果要说对于这些不发朋友圈的人有什么感觉,大多数只是高冷,淡淡的疏离感。

心理学:那些不爱发朋友圈的人,更值得深交 - 3

虽然这种人设并不受到大多数人的喜欢,但是相比于那天每天活跃在朋友圈的人印象会好一点。但是这样看来。不发朋友圈的人其实并不在意别人对自己是否喜欢。

这也是本人想告诉大家的答案,也是他们为什么值得深交的原因。

为什么发朋友圈晒自己的事情,分享出来有什么作用呢?仅靠点赞和评论获取所谓的满足感吗?

不管人们分享朋友圈的心态如何,但是朋友圈动态被人们纷纷点赞评论的感觉确实比没有互动的心情要好,这也是心理学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里提到的被尊重的需求。

这也是人类复杂情感中的一部分体现,人们都喜欢获得认同感。但是如果过度的追求认同感则会被认为自我认可偏低,这些人容易被外界的评价所影响。

心理学:那些不爱发朋友圈的人,更值得深交 - 4

不爱发朋友圈的人,反而心态要好,对自己有足够清晰的认识,他们不用通过别人的点赞和评论获取认同感。

因为他们本身有足够高的自我价值感,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这样的人群往往更加独立和自主,有更高的自我认知。

不爱发朋友圈的人往往心思比较沉稳冷静,他们在考虑事情的时候头脑更加清醒。在为人处世上有自己的见解,不会轻易随波逐流。

在现代社会人人都要伪装设置面具的时候,这类人反而更加的真实不虚伪,不会刻意地迎合别人,永远保持着自己的内心观点。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这种人实在非常难得,他们清澈透底,纯粹而不世故,就像一壶茶,品到后面才回味醇香。

那些在朋友圈活跃的人们,拼命刷存在感,或者怀着某种目的营造一些假象。

心理学:那些不爱发朋友圈的人,更值得深交 - 5

有时候看到这些人,会认为他们过于吵闹,根本看不清他们本来的面貌,就像他们自己也看不清自己和这个世界。

不发朋友圈的人,不会因为一些小事就矫情,在生活中更加冷静和理智。他们有着对自己和社会的清晰认知,不仅在生活中保持清醒,对自我也足够的清醒和理智。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