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18日 6.6°C-13.1°C
澳元 : 人民币=4.78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现代农业装上“数字引擎”(深度观察 · 数字化为乡村带来什么①)

2022-04-29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图①: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森禾农业园区,农技人员在智慧组培室里查看石斛苗培育情况。

余贤忠摄(人民视觉)

图②:在山东省荣成市虎山镇北寨子后村麦田,农机手驾驶智慧农机进行植保作业。

李信君摄(人民视觉)

图③:在湖南省澧县大堰垱镇熊家湾村油菜田,技术人员使用无人机开展病虫害防治。

柏依朴摄(人民视觉)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可以瞄准农业现代化主攻方向,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帮助广大农民增加收入 "。

数字技术在农村的广泛应用,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十四五 " 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

数字化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和乡村治理带来了哪些深刻变化?数字乡村如何更好赋能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系列报道。

" 一块屏 " 带来生产方式之变

从靠人力到靠算力,手机成了新农具,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

【乡村故事】

过去抬头看天,如今低头看屏,种好大棚,崔新中心里有 " 数 "。

崔新中家住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4 座蔬菜大棚,他一个人管得井井有条,有啥秘诀?

" 秘诀就在这里。" 老崔打开手机,温度、湿度等数据一目了然。看完数据,老崔轻点屏幕,棚顶的 " 棉被 " 缓缓收起,阳光透过棚膜倾洒而下,青青秧苗舒展枝叶。

" 以前种大棚,挣的是辛苦钱。三九天卷帘子,人爬到棚顶,大风刮在脸上那叫一个冷,手牵着尼龙绳,扯动上百斤的草帘,有时腿都站不稳。" 老崔细数变化," 自从装上智能卷帘机,省劲多了。咱点点手机,卷帘机就自动开启,几分钟就能搞定。" 更让老崔高兴的是,瞄着温度变化,卷帘机卡点启闭,秧苗冻不着,长得壮实。

大棚装 " 大脑 ",升级成绿色工厂。这几天,正是给甜瓜追肥浇水的时候,大棚里却很安静。原来,智能植保机在一排排菜架间穿梭," 大脑袋 " 来回摇摆,水雾弥漫。" 用手机设定好路线、时间、用量,剩下都不用管。" 老崔算起账:叶面都能均匀洒上,产量有保障,每座棚还能节省水肥 1/3 以上。

" 过去靠人力,现在靠算力。" 说话间,老崔演示起来," 一个个物联网传感器,紧盯作物生长情况,土壤 pH 值、墒情都显示在屏上,秧苗啥时候‘喝水’,手机说了算。"

大棚里耕种收,都有智能设备帮忙。" 棚内温度超过 30 摄氏度,就得放风降温。" 不久前,老崔去县城办事,看到提示信息后,用手机远程遥控,智能放风机就 " 嗡嗡 " 开启。

从土棚到 " 云 " 棚,老崔曾迈过不少沟坎。20 年前,蔬菜大棚在寿光兴起,老崔跟着砌了几面土墙,搭几根木架,挣了不少钱。可后来大伙儿都来学,各地大棚多起来," 咱有的别人也有了,辛苦一年却卖不上价。"

促进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寿光从 " 种大棚 " 到 " 种技术 ",蹚出了一条新路子。" 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在当地落户,政策有扶持。引进人才,与高校院所合作携手创新,好技术走进千家万户,‘一代棚’升级为‘七代棚’。" 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立新介绍。

" 拿我家棚来说,接上‘云’连上网,智慧管棚用工少了,成本降下去了,产量却增了三成以上。" 老崔说。

新技术添底气,老崔改种草莓西红柿和羊角蜜甜瓜," 西红柿是农科院专家引来的,一年两茬,亩产 6000 斤,每斤卖到了 10 块多。羊角蜜又甜又脆,一斤卖到 8 块,一年挣 20 多万块没问题。"

过去扛锄头,如今点手机,别看现在用得溜,刚开始老崔真不太适应。" 农机上红红绿绿的按钮,咱不敢乱按 "" 系统提示让点这、点那,点错了怎么办 " ……老崔笑着说," 技术员上门教学,咱跟在后面练,忘了就打电话问,学技术跟种地一个理儿,钻进去才能有收获。"

" 技术指导到位,新技术落地生根。" 寿光市农技推广中心农艺师李光聚说," 我们既有网上平台、24 小时热线,也有田间课堂,农民遇到难题,第一时间能得到帮助解决。" 如今,寿光新建大棚全面推广自动温控、臭氧消杀、水肥一体机等智能设备,物联网应用率达 80% 以上。

在寿光,手机小屏连上智慧大屏。数据从田间地头汇集,为农民提供精准指导。" 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种地有准头,发展有奔头,智慧农业给咱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老崔信心满满地说。

看全国,生产智能化助力农业转型升级。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正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推动节本增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2021 年,全国全系统装备北斗导航设备作业面积 6000 万亩以上。全国累计创建 9 个农业物联网示范省份、建设 100 个数字农业试点项目,征集发布 426 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应用成果和模式。

" 一张图 " 带来组织方式之变

从埋头种地到看图管地,数据成为新农资," 田保姆 " 带动乡亲抱团发展

【乡村故事】

春耕大忙时节,河南省延津县田野里麦苗青青。" 纹枯病发生侵染,请及时植保作业!" 伴随着 " 嘀嘀 " 声,一条小麦病虫害预警发到 " 田保姆 " 彭良成的手机上。作为联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彭良成闻讯而动。

来到塔铺街道西吐村村民王文喜家田头,调取小麦苗情电子地图,彭良成和飞防手锁定作业区域。植保无人机转动旋翼升空,机舱内的农药雾化喷出,不到一刻钟,8 亩地全部作业完毕。

" 这几年年纪大了,种地有点不赶趟儿了。" 去年,王文喜决定把地托管给彭良成,订单种植,统一管理,成本降了一大截,每斤小麦售价高出市场价 1 毛钱。

"7 年间,托管面积从 3000 亩发展到 1.42 万亩。"2015 年,彭良成成立合作社,推出托管服务。十来个人,靠啥管好 1 万多亩地?" 麦子长在现代农业产业园里,数字化管理全面应用,这是我最大的底气。" 彭良成说。

" 农情苗情一张图尽览,这可是我们‘田保姆’的好帮手。" 打开办公室电脑,彭良成轻点鼠标," 现代农业信息一张图 " 进入眼帘。选定村庄地块图斑后,哪块小麦长得如何,地块肥力怎样等信息一目了然。这些数据信息来自设在田间的农情监测站。

" 智慧农业悄然改变着乡亲们的种地方式。" 延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春学说,通过打造现代农业信息一张图,提供病虫害预警、农产品质量监测等智能化服务,从埋头种地到看图管地,种麦正变成一项精细活。

靠着现代农业信息一张图,种粮人有了 " 指导手册 "。彭良成说,小麦每个重要生长节点,平台都会及时推出田间指导方案,记录农户管理情况及各处小麦长势、有无病情等。" 有啥疑难杂症,随时能通过平台打通专家热线寻求帮助。"

" 一张图 " 上,田块颜色深浅不一:耕地后地块黄色变深,播种后渐渐变绿。原来,电子地图按比例模拟每块耕地的位置、面积,不同颜色显示着该地需要哪种农机作业,也可实时显示农机动态。" 到了‘三夏’,这就是实时更新的麦收地图,结合每块小麦的成熟时间、附近农机数量等信息,可动态调度农机,确保颗粒归仓。" 延津县农机站站长陈国胜说。

随着平台功能不断完善,去年彭良成为乡亲们推出了全程托管服务,老任庄村村民樊作萍第一个报了名。她算过一笔细账:" 土地流转出去,一亩一年才 800 元;选择托管,每亩能收 1200 斤,按一斤小麦 1.2 元来算,除去 650 元的托管费,还能收入 790 元。关键还能再种一季花生,划算!"

数字化重塑着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延津县委书记李泽宙说,县里涌现出越来越多的 " 田保姆 "," 谁来种地、怎么种地 " 有了新答案。以前从种到收一肩挑,现在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推出社会化服务,农民种地更轻松、更高效。" 下一步要继续完善并用好‘一张图’,健全农业生产各种数据库,让乡亲们种地更有准头。"

管理数字化助力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社会化服务。在全国,苹果、大豆等 8 个大类 15 个品种的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试点稳步推进,信息加速整合共享开放,越来越多的大数据转起来、用起来,促进农业生产组织更精准高效。目前,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面积达到 16.7 亿亩次、带动 7800 多万小农户,农机精准作业、测土配方施肥等节本增效新技术加速落地。

" 一根线 " 带来经营方式之变

从提篮叫卖到网销全国,直播成了新农活,山货接通数字供应链

【乡村故事】

" 新鲜羊肚菌成熟了,木耳也将迎来采摘季,赶快下单预订吧…… " 一大早,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农民程洋走进食用菌大棚,对着手机屏幕热情地吆喝起来。大棚内外,一筐筐食用菌传递,乡亲们加紧采摘、打包、发货。

" 木耳触网卖全国,产业规模越来越大。" 程洋种了 3 万多袋吊袋木耳,一年两季,一季五六茬,供不应求。秦岭深处的金米村,靠着一根网线,把小木耳做成了大产业。" 去年全村销售木耳 38 万斤,总收入 1200 万元。" 金米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森说。

实际上,热销的木耳曾一度被 " 困 " 在大山里。程洋说,早年间,乡亲们卖木耳,或是步行几公里到路边提篮叫卖,或是到镇上集市摆摊销售," 挣不了几个钱 "。脱贫攻坚期间,电商新风吹进了金米村,木耳开始 " 触网 "。

" 电商销售也并非一帆风顺,乡村物流短板是首先遇到的瓶颈。" 程洋打开话匣子," 最开始,收到网上订单后,发货得从山沟里一趟趟开车送到快递站,最近的也有两三公里路程,发货价格高还不及时,经常被客户给差评。"

" 订单越来越多,储存、运转必须高效,可不能让金米村困在‘最初一公里’。" 李正森说,近年来,县里健全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加强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加快京东云仓等配套项目落地,发展壮大电商产业链,助力木耳等更多山货出山。

走进 2300 平方米的柞水京东云仓,数字化系统连接店、仓、运、配等各个环节。程洋把木耳等山货储存在云仓里,网店与云仓系统即时互联,只要有人下订单,云仓直接分装、打包、揽收,实时上传物流信息。

程洋细算成本账:以前每单要付 15 — 20 元的快递费,现在降到几块钱一单;三五千斤木耳放进云仓,系统自动打包发货,可节省一大笔人力来回搬运的成本。" 物流成本节约一半多,净利润提高了九成,新鲜美味第一时间送到消费者餐桌。" 程洋打开手机照片展示,以前羊肚菌只能销售干货,现在物流提速,鲜货出售,多赚了一倍多。

一根网线连城乡,不仅货畅其流,也深刻影响农民经营方式的改变。" 跑动的大数据,还能预测销量,提醒提前备货。" 柞水县电商协会副会长陈群说,仓储代发货,发货时间以秒来计算,及时率高达 99% 以上。

尝到甜头的村民们,开始琢磨如何用电商带动产业增效,直播成了他们的新农活。

程洋是金米村最早一拨农民主播。" 刚上播的时候,手一抖把桌上的一盒木耳撒了一地,闹出了笑话。" 后来程洋报名参加了电商培训班,从设计开场白、剪辑短视频,到产品分级分拣,边学边干,网店粉丝量一路上涨。

" 高质量才能赢得大流量,咱柞水木耳的金字招牌,也得精心耕耘。" 李正森说,村里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乡亲们 " 抱团 " 一起向前奔,小木耳变成了现代化的菌包棒,住进了智能化大棚。大棚旁建起柞水木耳大数据中心,推动生产、包装、分拣等环节数字化升级,产业链增值。木耳粉、木耳茶、木耳锅巴……深加工产品品牌化经营,带动木耳涨身价。

一根网线带来的影响还在深化。柞水县经济贸易局局长李政为说,随着柞水木耳销售半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乡亲触网销售农产品。目前,县里的网店等经营主体达 420 余户,打造了 " 秦岭天下 "" 柞水有好物 " 等多个特色电商品牌。

李政为说,电商作为新业态,下一步还要着力构建完善生态链,让更多深藏大山的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县里将继续提供直播培训、直播场地以及仓储和物流支持,让农业因电商强起来、农村因电商活起来、农民因电商富起来。

经营网络化助力电商新业态蓬勃兴起。产销对接、电商促销、" 互联网 +" 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各地用好互联网,完善提升产业链,促进农产品网络销售、优质优价。2021 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 2.05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11.3%,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 4221 亿元。

99

打开 APP 阅读全文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