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墓金怪兽:到底是食虎豹的“兹白”、还是山海经中“蛊雕”?
游牧民族的装饰品艺术一直以粗犷狂野的风格著称,但是战国时期出土的一件匈奴金冠却让人费解,原因在于其上塑造的动物纹样,学界一时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称呼,但是当人们在古书中寻找时,有两只异兽赫然入目。
陕北神木县出土的金怪兽,站立在一个四瓣花形的托座上,鹰喙兽身,立耳环眼,弯颈低头作角斗状。通身和四肢上部装饰云纹,颈、胸部饰长毛纹,尾巴上卷成环。头生双角如鹿,偶蹄。造型奇特,做工考究,一直被当作匈奴人手工业代表之作。
而之所以将其俗称为“怪兽”,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四不像,根本无法准确定名。它更像是一个多种动物的集合体:
身似羊、嘴似鹰、角似鹿、蝎形尾
此外,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怪兽的两只弯弯的长角也不同寻常,是由两两身相连、背相对的16只小鸟组成的,而且蝎形的尾巴也是一只小鸟的样子。一件小小的怪兽身上还隐藏着17只小鸟!
从风格上看,属于典型的游牧民族,很多人将其追溯到斯基泰风格中的怪兽“格里芬”也有一定的道理,毕竟格里芬就是一种多动物集合体,有鹰头狮身、有狮身双翼,还有鹰嘴鹿角这三种形式。
所以,这件金怪兽从某种程度上,也能算作是广义概念的“格里芬”了,但我们能否在中国文献中,找到一个属于它的名字?
说起中国怪兽的聚集地,《山海经》就不得不提了。仔细翻看原文,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条记载:
“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山海经》
状如雕而有角,这两点和以上的金怪兽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但在《事物绀珠》种则进一步强调了它应为豹身。“蛊雕如豹,鸟喙一角,音如婴儿。”
所以,金怪兽和蛊雕之间,也正因为蛊雕豹身的这点特征,和金怪兽的偶蹄大相径庭,简直可以看作是两个物种了。排除掉蛊雕之后,又一条史料映入眼帘。
在《汲冢周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故事:公元前1024年左右,周成王之时,曾经隆重地召集四方诸侯以及少数民族首领大会,会上义渠以“兹白”(一种长有锯齿,能食虎豹的白马)来献。
关于这种名叫“兹白”的异兽,在《管子》中也有记载,”此马交象,马交食虎豹,虎颖也。“这里的马交即是兹白的别称。那么,这种风靡于草原地带的金怪兽,会不会正是这种文献中记载的”兹白“?
这件金怪兽冠饰出土于陕北神木的匈奴墓中,众所周知的是,义渠戎的范围大体上为今甘肃庆阳和宁夏固原一带,地理位置上比较接近;此外戎族的经济形态是以畜牧业为主,能食虎、豹、狼的白马,自然堪称是游牧者心目中的神兽。
所以,从以上两点看,这件金怪兽并不符合《山海经》中蛊雕的特征,或许用《汲冢周书》中的古老称谓“兹白”来称呼它更为合适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