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18日 7.8°C-13.1°C
澳元 : 人民币=4.78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久在君专栏:《由一块战国精品牌饰的研究发散之三》

23天前 来源: 搜狐时尚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由一块战国精品牌饰的研究发散

之三

久在君

来到本次赏析笔记的最后一篇,集中注意力做“美”的解读,侧重点多一些关注“龙”,也算是对即将到来的龙年应个景。

现对牌饰做一个整体解析:其选料应为上等透闪石白玉质,结构细腻钢性足。通体泛淡淡黄色,局部红、褐铁锈沁;入土特征阴阳面明显,背面表层起灰皮但保持整体透光。正面无沁蚀而光气完美,背面虽灰皮伴随轻微沁蚀钙化,但工痕几乎无损失。

器物构图元素丰富,中心为身着中山国特色服饰花纹的人物,刻画极其精细(如手臂宽度2mm,确依然装饰有网格纹阴刻线),人物分正反面,五官清晰,有发髻且留辫,衣着纹饰特征一丝不苟。

中心人物之外包围着的构图元素含有:4凤鸟,3螭(1大2小),2龙(人物扶乘其间)

牌饰呈现椭圆平面,两面均刻意去“平面化”,修整为中区高、两端低的微弧凸面,使其侧截面显“梭形”;形制十分罕见,同比常见的平面牌饰,此设计虽精微,但非常凸显“高级感”。

工艺方面延续春秋工具及工痕特质,阴刻线细密处依然利索爽朗,基础细阴线平均宽度仅0.02mm,再强调结构的位置如:人物五官,龙\螭\凤的头、角、爪等以单坨堆叠加宽,与基础细阴线构成了整体视觉上的“粗细”对比度,巧妙简单的手法就让平面纹饰的立体感倍增,同时营造出视觉层次感。

从剪影效果可以看出其镂空及边沿轮廓设计水平,比例完美高妙,以宽线条(玉肉部分)轻巧构成画面主体,给每个元素造型及阴线纹饰设计留下的”余地“十分极限,但完全不失构型饱满,同时却有增一分则“臃肿”的风险。

工匠在取舍维度上的平衡可谓思虑到了极致。在玉雕镂空工艺应用的层面上,无论古今,这种取舍在设计上都是一件器物艺术水准高低的关键因素。镂空如何轻巧灵动,又能把元素组合及工艺表达填充其上,效果高低立现。同比东周各时间段其它镂空牌饰的表达,中山国绝对具有其独到的艺术高度,没有“格式化”的生搬硬套,自然不必约束,所以每一件都有极高的审美识别度。

在比较全面解读了这件牌饰画面和工艺特征之后,我们把话题抽出,来单独聊一聊战国“龙纹”。

从目前考古的实物应证来看,中国“龙形”器物至少在6000多年前开始起源。如果讲“中国龙”,我们必须长篇累牍否则难尽其详,本文仅简述笔者对其“成龙”过程的理解简述。

龙的原始萌芽可以看作先人以不同动物为原型做的“混合”表达,其原始的想法和表达不能简单以我们现在的认知去下论断,所以此类学术内容也算诸家论述。但都可以统一在“原龙”这个层面上,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有红山文化、大溪文化、二里头等。

《玉器龙纹饰的起源与演变》插图

直到商周时期,龙的形象具体起来,有了进一步“化合”,也可以开始对应到文字,如甲骨文的“龙”。但其可见形态依然繁多,比如商代“龙”,从青铜器到玉器,归纳出十几种常见态没有问题,如果提炼其特征,这个时期,龙明确有了“角”,“身似能飞”,足则可有一足,二足或无足。

从甲骨文的“造字”形态上就能清晰理解到这种特征。

甲骨文“龙”

商代龙形由于依托中原,开始的民族化融合的背景,数量增多,形象具体化,但极具神性。而到了周代,龙形显得更综合,且有抽象化的趋势。少了商人的想象力,多服务于“礼”的规制所需。

以张家坡丰富的“西周”玉器类型为例 看“西周龙”形态格式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以”龙“体现皇权的意味逐渐走强,春秋和战国在龙的流变上还是有清晰的演变和分界,如果商代的龙刚完成了”原龙“的发育,那么春秋的龙还是年幼的天真烂漫,而战国龙俨然已经来到翩翩少年时,在汉代又历经艺术、意识形态的多样重塑和演化,最终于后世走向成熟的、我们现代人脑海中“通识”的“中国龙”形象。

以下集中列举一些典型历代“龙”形方便对比体会

秦汉时期画像砖龙纹对比 (图源网络)

唐代龙纹金饰片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定窑白釉印花云龙纹 北宋

元 青花云龙纹盖盒

明宣德青花龙纹天球瓶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金龙 故宫博物院藏

今天我们赏析这块牌饰上所饰龙形,正就是我们上述的”翩翩少年“之时。战国时期的龙,已经有了帝王权威的象征。它已经脱离了周礼之下的抽象化、格式化(西周——春秋),王者霸气、张扬凌厉,形制多样丰富,承上启下的位置深刻影响了汉代的相应风格,并最终将其推向“王玉”的顶峰。

战国龙纹确立了龙的各个结构元素,工艺表现和形制设计上多元化:如平面立体互化、镂空工艺发展、多与螭\凤元素化合构图等,虽深受春秋时期龙纹影响,但着实开花结果出更多元更具体的、个性的“战国龙”,这个时期的龙除了结构完整,甚至还有“雌雄”分明的区别特征(同一器物上出现雌雄差异时较容易做区分);而且“螭”“小蛇”“龙”这些我们常常有争议的命名对象,在这一时期同一器物上出现时,至少透露给我们明确的信息:它们在那时候先民的认知中是对应不同的对象,而不是做简单互换、替代的造型。(如此牌饰上龙与螭相对独立,螭或还与小蛇相对独立;螭身在战国还有斜线纹和鳞片纹的表达区别,或许也用于区分雌雄)

大螭以斜线纹饰其身,口含小螭?蛇?则是鳞片纹饰其身

同一牌饰上不同的“螭”形态及大小

附件一些战国时期典型龙纹饰解读比较

《玉器龙纹饰的起源与演变》插图(战国龙头各期比较)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谢绝不经同意擅自拷贝图文至自己公微号发布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