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线:七百余官兵长眠千里雪线!
这是一串惊人的数字:
四千公里风雪青藏线,平均每2.5公里就有一名倒下的军人;
六十二年来,青藏兵站部先后有781名官兵长眠于雪山冻土下。
指挥修筑这条公路的正是被人们称之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将军。
当年,慕生忠将军与无数从祖国内地进藏的战士一起,走出了一条西藏解放之路、文明发展之路、民族团结之路。这条公路镌刻着慕生忠将军的崇高荣誉,凝聚着将军对高原的无限眷念,也将永远萦绕着各族人民对将军最深切的怀念。
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青藏兵站部所属汽车部队陆续开赴青藏高原,拉开了保卫、建设和巩固西南边陲的帷幕。
62年来,一代又一代官兵前赴后继,挑战极限,以“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的英雄气概,在“世界屋脊”开辟、铺就和架设了青藏公路、输油管线、通信线路,出色地完成了战略后勤保障等重大任务。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革命精神。1990年7月,中央军委授予这支英雄部队“青藏高原模范兵站部”荣誉称号。
留下过许许多多动人传说的青藏公路的最高点---唐古拉垭口,海拔5231米,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内地的一半。然而,这里并不寂寞,许多雕像和石碑都竖立在路的两旁。 上世纪50年代,军人们开辟了青藏线,西藏和内地从此有了一条母婴相连的“生命脐带”。 上世纪60年代,横贯雪域高原的通信线路建成。 上世纪70年代,格尔木到拉萨铺成了1080公里的地下输油管线,西藏从此结束了灯油照明的历史。 1998年8月7日,兰州—西宁—拉萨光缆干线全线开通,使西部信息化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长期驻守在高原边防,官兵们有的指甲凹陷了,有的头发脱落了,有的心室增大了,还有的永远留在了雪山之巅
张鼎全,1990年被中央军委命名为“热爱高原的模范干部”和“新中国成立后100名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他逝世前是这支英雄部队的运输科长。在他的组织下,青藏线汽车部队从此开始了正规化行车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方式延续至今。
夜深人静,当汽车兵们酣然入睡时,在世界屋脊的星河里,还亮着一盏不熄的灯。这是张鼎全在修改他的反映青藏线汽车兵生活的长篇小说《雪祭唐古拉》。
由于常年奔波劳碌在青藏线,张鼎全病倒了。经医院检查显示:他的肺部受癌细胞侵蚀,已转移到腰部,脊椎受到了严重的压迫。专家们疑惑,这种病几年前就会有症状,尤其是近期肯定会出现剧烈的疼痛。但是,这位不平常的病人就是靠着信念和责任,支撑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四千公里的风雪青藏线上,平均每2.5公里就有一名倒下的军人。其中,仅师团职领导干部就有28人,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42岁。
他们当中有汽车兵、管线兵、炊事兵、勤务兵,有领导干部,也有普通战士,有成熟沉稳的中年汉子,血气方刚的青年,也有稚气未脱的孩子。 如今,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这条铁路跃上了世界屋脊,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理想正在变为现实!青藏线在一步步地追赶着时代! 青藏兵站部先后历经5次编制体制调整改革。这次转隶陆军后,青藏兵站部充分认清部队的使命任务和发展目标,着眼平时能保障、急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的职能任务,着力提升部队运输投送、物资储供和指挥通信能力。
本人水平有限,这篇文章有很多地方语无伦次,滥竽充数,敬请各位读者勿喷,小编我,曾经在青藏兵站部服过役,如今退伍了,至今仍然怀恋曾经跟着老部队上线执勤的日子,我只是借文章表达我对部队的感情,让更多人知道有这么伟大的部队存在。 最后感谢各位读者的阅览,谢谢你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