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17日 13.9°C-16.9°C
澳元 : 人民币=4.8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有道是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2021-10-13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随着年龄的增长,三国这本书,越看越重。目前《三国演义》我看了十二遍,我觉得感触最深的是我对曹、孙、刘的看法。

我似乎每过几年或者一段时间就会重新看一遍三国,渐渐的,那种感觉就好像是眼前的雾越来越淡,尽管我不确定我看到的就一定是真相(毕竟这就是小说)。

但是,如果以第一次的感受为参照,这个变化很吓人。

有道是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 1

第一次看三国时,看到刘备这班子人死得差不多时差点看不下去。那个时候年龄还小,觉得像刘备这种人就应该是主角,不统一三国天理难容。至于孙权,阴谋诡计夺了荆州,还洋洋得意的羞辱关羽,这让我恨不得把书都撕了。至于曹操,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不是什么好人,但是我不讨厌这个角色。

后来再看三国时,我对刘备就没什么好感了,我觉得他很虚伪,我瞧不起这种人。同时,我有点喜欢曹操,因为在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会有一种欲望,那就是“我身即法,我行即道”,说白了,为所欲为,但是,在现实里,有多少人敢这么做,又有多少人能这么做,且,还不至于堕落,但是曹操做到了,飞龙在天之后,为何会是亢龙有悔?因为被权欲迷失了自我,而不知进退,这就是所谓的盛极而衰。貌似那个时候好像还没有人给曹操“平反”(也可能我还没接触到),以至于,我有点自我怀疑,因为那个时候对于曹操的评价,还是一边倒,而人都是有那么一点从众心理的,更何况那会年龄尚小。

有道是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 2

再后来,我对刘备没那么鄙视了,我有点同情他,也有点敬佩他。我觉得刘备的一生(其实曹操也可以这么说),就印证的《周易》里那个乾卦。刘备的起点很屌丝,而且半辈子潦倒。有人说他是个潜龙,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屌丝”,最终成为了蜀汉的君主,且不说他是否虚伪,单是这个经历,这个不屈,这个隐忍,少有人能做到。而世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求得乾卦,却没有几个人能受得了飞龙在天之前需要经历的潜龙在渊,和见龙在野。也正是由落而起,由贱而贵这个过程,能撑过来,才算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如果你受不了潜龙在渊的狼狈,也就没有资格去享受飞龙在天的风光,在这里我不想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来说教,只想说,所有的付出,都会有一个等价的回报。

好多人讨厌司马懿,恨到牙根痒痒,甚至说,提起司马懿,你如果不骂他,那就是心术不正。洗白的话我没有必要说,君子和而不同,别人怎么看司马懿,那是别人的事。但是,偏偏就是这个司马懿这一生所用的计谋,却是最适合我们这些普通人所学习的。遇到比较难处理的事,比如领导的不信任,或者竞争对手的责难,聪明的人会想尽办法,没有办法的人就坐以待毙么?司马懿是怎么做的?忍着,不出头,也不退缩,这看起来没什么高明之处,却很有用,而且,在现实中,好多事,我们除了忍,有那么多办法么?况且,多少人,在现实里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司马懿这一点的。有点什么功,会抢,有点什么事,会躲。结果呢?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司马懿最厉害也是最可怕之处,在于,他懂得进退。诸葛亮蜀国来攻,他知道不能赢,赢了就是鸟尽弓藏,但也不能输得太惨,不然显得他很没用,没用了,同样也是鸟尽弓藏。所以,他可以让魏国的损失最小,功过相抵。但是,打孟达的时候,一波闪击,跟与蜀军对垒的时候又完全不是一回事了。但是,在魏主看来这又是另一回事了——司马懿能那个能力,但是,平时还怂。哦,这是因为什么呢?

或许有人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举个例子,我们在上班的时候划水,被老板知道了会怎么样?炒鱿鱼,扣工资,冷板凳,穿小鞋,下场多了去了。可如果到了一些关键的项目的关键时刻,又能顶上去,那么这个时候,你平时上班再划水,又会怎么样?老板肯定不管你了。因为老板知道你的价值,他也知道自己离不开你,规章制度归规章制度,但人是活的,所以只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有道是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 3

当时的处境就是,魏国除了司马懿,没人能用啊。但是,要知道,在一个公司里,如果老板只能用你了,那么同样的,他也会防着你。业务能力这么全,又这么有威望,人脉啥的都有,你为嘛还跟我打工?自己单干不香么?哦,我对你有恩,你报恩的,好,我姑且信了,但公司是我家的,回头我的孩子接了班你还报恩么?这就是主少国疑。

而司马懿的做法就是,中庸。哎,我有毛病,你知道,我有软肋,你也知道,你全拿着了,我能怎么着啊。但是我还有用,虽然我业务能力达不到您的期许,但是,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啊。这放在老子里,叫“善植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什么意思?就是,善于种树的人,厉害到什么程度,他种得树,没人会砍伐,因为没人惦记,我砍了能干嘛使啊,当柴火烧了可惜了,做家具吧这又不是啥好木材。善抱者不脱,就是,如果你抱一个人很紧,ta肯定会挣脱,因为勒得难受。

这一点,是非常宝贵的经验,或许你会瞧不起,不屑于这么做,但是,不可否认,这是非常高明的处世之道。

说到司马懿,不得不说一下贾诩,贾诩的计谋,也不像郭嘉、荀彧那么惊艳。但是恰到好处。而且,几次背叛曹操,最后还得到了曹操的重用,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在现实中,你背叛过一个人后,一般人家不会再相信你第二次了。为什么要说完司马懿后说贾诩,因为,贾诩的计谋,也是一个普通人不需要看什么兵法就能做到的。因为贾诩看透了人心。看透一个人,或许还能做到,把人心看透了,这不光需要阅历,也需要心智,因为好多人看明白了这世道,他自己也就崩溃了。有的人自认为洞察人心,但是,自恃才高到处卖弄,比如杨修。所以,如果一个普通人想要从三国演义里去借鉴什么用在生活中,我觉得应该是贾诩和司马懿。

有道是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 4

我们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是诸葛亮,是郭嘉,是荀彧,是法正,可以惊才绝艳。但实际上,事实上,我们就是个普通人,对于一个普通人,面对这个社会各种游戏规则,你除了忍,有的选么?忍很简单,什么都不需要做就可以,连脑子都不用动,但是,能忍下来的,已经是非常之人了,对于我们来说,奢望太多,只会徒增烦恼。

而对于孙权,我突然又觉得,大家都是在勾心斗角,只不过有的人会先追求一个合理的理由,也就是师出有名,所以,失败者说胜利者耍阴谋,反而有点显得小家子气。当然,由于现在流行的版本,据说对孙吴进行了大量的删减(而这么多年我特么就没买到嘉靖本的三国,没错,刚刚得知我前几天在书店定的嘉靖本三国又黄了),所以,对于孙权,我没什么资格去评论。当看到了这一层后,我突然很震撼,至于他们是否虚伪、工于心计,我觉得这不重要了。

有道是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 5

曹操的一生跟刘备有相似,但曹操的运气要好一点。让我最为耿耿于怀的,是那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我不止一次的想过,曹操是否前半生打算做个治世之能臣,如霍光、伊尹,挽大厦只之将倾,扶社稷于安危,然而事实击碎了他的理想之后,他选择了乱世之奸雄这一道路。很洒脱?也很沉重,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有认清现实的时候,那个场景是残酷的。我甚至能想象得到他为何不称帝——他到底是曾经立志为国的人,结果呢?越走越远,走到了自己理想的对立面,不称帝,这是在为汉室守节啊。就好比妓女脚踝上的红线一样。但事实如何我们无从得知,这些不过是我的个人臆测而已。

但是,这几件事给我的感触很深。不得志了,被人不理解了,我就去想想这些,突然就理解了何为“吾道不孤”,也算是一个排解方式吧。所以,三国演义告诉我了什么,三分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对于我的生活来说,太遥远了,我也没那个指点江山的气魄。但是,说白了,那些风云人物,他们在当时也不过是一个波澜里的一朵浪花,他们做的事,或许是会在风口浪尖上,可掰开了揉碎了,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的选择,他们有血有肉。作为一名普通人来说,在其位谋其事,坚韧不拔,人情练达,这就足够了。

老实说,我很喜欢将周易与三国演义结合在一起,因为这会变得很有看头。正文里提到,曹操和刘备的一生,对应的,就是乾卦。这只是一方面。

因为,乾为君,坤为臣。你可以理解为,乾是皇帝,坤就是大臣。但是,我们还可以这么理解。君为主观,臣为客观。什么意思呢,主观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君,因为在我们的人生中,只有我们自己才是主角,只有我们自己,才能主宰我们的人生。这不是君是什么?所以,主观上,我们应当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勉励自己,而不是,哎呀,你得自强不息,你得亢龙有悔。这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

有朋友或许会说,就这,你前面不已经说了么。

在这里,我想聊得是,主观与客观,主观上,乾为君。客观上,坤为臣。什么意思?

坤卦谶语是什么?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坤卦,这是我们在对待别人,对待这个世界来用的。

刘备和曹操的待人接物不用多说了吧。刘备仁慈得都让人觉得虚伪了,曹操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了哎(咱们先不说“孤好梦中杀人”这茬)。这是不是厚德载物?肯定是。

而乾与坤,同样对应的,还是天与地。能够做到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也算是不愧天地了。

所以,单凭这两点来看,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这段,看得是真心潮澎湃。因为整个三国,你还能找得出第三个人能做到这两点的么。

或许曹操的依据也是这样,如果是,那种感觉……让我想起了唐伯虎临终前的一件事了。

唐伯虎临终前,他的好友赶来看他,其中经过我忘的差不多了(毕竟小时候家里讲的故事),唐伯虎说,这没什么可遗憾的,他们谁读懂了我的诗,便算得上我的朋友。

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矫情点的说,每当想到这里的时候,眼前几乎看到曹刘二人回首一笑。

我觉得,一部好书,它的魅力在于,你的某些想法,从书中找到了一种不谋而合,超越了时间。

深夜失眠,加上关于《三国演义》与史实的区别(当然,评论区里也有人提这事)的无聊言论,我觉得有必要说明一下。

之前是易中天先生抨击了一部分人,有那么一部分人拿着《三国演义》当正史研究,这太可笑了。而且也很……怎么形容呢……卖弄,史书实际上与其书籍他相比还是比较晦涩的,司马迁的《史记》被称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看起来是说这书比较有意思,实际上只是跟其他史书相比算是有趣而已。我这么说什么意思?那些拿《三国演义》当正史研究的人,是不是因为正儿八经的史书自己看不下去了,又拿小说过瘾?而随后出现这种“小说而已要看就看正史”的声音,与前者一样,也是一种病态的想法。就比如我在这里写下关于三国演义的一些感受,评论区就出现你得看正史,不论其本意是什么,至少在我这里看来,这很刺耳,没办法往好处去想,我聊得是三国演义,你认为我一定只看过三国演义么?我一定要看点公众号,按照他们的论调,说点什么草船借箭是孙权干的,周瑜实际上非常儒雅大度,曹操实际上长得很挫,才叫我看过史书么?

我们看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解自己心中之惑,还是为了跟人夸夸其谈,卖弄自己那点见识?真的假的有那么重要么?知乎上见天儿把白帝城托孤描成阴谋论,把诸葛亮描成跋扈权臣,把孙权扣成卑鄙小人(而且还无能),我想象不出,这样的见解,出自怎样的内心,如果看书就一定要语不惊人死不休,那我宁可不参与这种无聊的话题,也不希望有人跟我讨论这种劣质的话题。

《三国演义》是基于史实的艺术加工,并不等同于史实,但是,这也并不是现如今那种“三国演义不就是个小说嘛至于这么较真”么诸如此类的声音。我觉得这就是在哗众取宠。因为这本身是在偷换概念。就好比,好莱坞大片里那都是特效,都是假的,你看那玩意儿干嘛一样。

不客气的说,如果没有《三国演义》,我想普通人对于三国历史的了解可能就是那么回事。甚至连魏蜀吴三国对应的领导者都分不清。

因为史书是枯燥的,鄙人小时候翻开《三国志》、《资治通鉴》去看三国那段历史的时候,感觉毫无头绪,根本看不下去。一是因为乱,要么猛然出现一大堆人物你记哪个?要么这个人物的生平你还得想着同时代的其他人怎么样。二是因为,那个时候对那个时代都没有一个大概的概念,所以看起来胡子眉毛一把抓。

可经过了《三国演义》之后,我对那段历史感兴趣了,能沉下心来琢磨了,再去啃史书,效果反而更好。因为小说的情节给了我一个系统,一个框架。

就算小说里有虚构有杜撰的成分,可对于大体走向是没有错的。比如史书上并未记载桃园三结义,至少鄙人目前并未在史书上看到相关字眼,最多说他们像兄弟,这个“像”指的是以亲兄弟为参照,还是单纯一个形容我们无从得知,毕竟结拜兄弟也不是兄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历史上,刘关张三人的关系非同一般,这个是无可厚非的。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