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27日 21.8°C-25.2°C
澳元 : 人民币=4.73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909万毕业生涌入市场,失业率创新高,疫情之下只剩坐以待毙?

2021-11-04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根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透露,2021年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达到909万人,同比去年增加了35万人,从数据就可以看出我们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

同时因为疫情的影响,大批留学生不得不回国求职,更是加剧了就业形势白热化,据统计2020年向国内岗位投递简历的海归人才数量教2019年增长了33.9%。

《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只有34%的毕业生找到了工作,而剩下的66%的毕业生处于待业状态,失业率创新高。

公司原本就因为沉默成本不愿意使用应届生,他们宁愿招聘一个立马就可以到岗工作的老员工,而不愿意花费成本培养一个有潜力的新人。

909万毕业生涌入市场,失业率创新高,疫情之下只剩坐以待毙? - 1

而在疫情之下,国企、中大企业为了维持生存,普遍实施“断尾”计划, 采用裁员的方式来消减成本压力,导致一定数量竞争力不大的老员工重回就业状态,这就意味着能够提供给毕业生的岗位极度缩小。

综合来看,当下的就业环境是人才多,机会少,竞争大,供大于需。难道疫情之下只剩“坐以待毙”?各有见解。

恶化的就业环境,让大量毕业生纵使有心奋斗,也深感力不从心。焦虑、忧郁充斥着内心,然而我们必须明白负面情绪解决不了任何现实问题,就业是所有毕业生必须要克服的难题,所以唯一的选择就是迎难而上。

首先,毕业生应该认清就业形势,做好下基层先就业再择业的准备。

909万毕业生涌入市场,失业率创新高,疫情之下只剩坐以待毙? - 2

当然很多高校毕业生可能对下基层有些排斥心理,内心会生出一种自己寒窗苦读十年,难道就为了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底层工作人员的怨愤,但如果你的竞争力没有突出到让企业迫不及待地向你抛出橄榄枝,你就该明白其实你高估了你自己的价值。

做人要能屈能伸,当自己实力不够时,先放下自己高傲的自尊心,保证自己有物质来源生存下去。

然后养精蓄锐,增加自己能够和世界博弈的筹码,当你真的练就了一身本领,机会自然而然就来了。

其次明确就业目标,“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即便就业形势不好、即便目前没能找到自己最想做的职业,也要有明确的就业目标。

把这个目标刻在心里,不断地寻找机会、甚至创造机会去接近这个目标。

909万毕业生涌入市场,失业率创新高,疫情之下只剩坐以待毙? - 3

最后,要懂得统筹信息,虽然我们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过多的信息反而增加了我们寻找机会的难度。

所以大学生其实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提前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以及分布,以便自己能够精准出击。

当然在寻找机会的过程中,也可能会经历数次失败,从而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情况下不要憋着,及时的疏导排解压力,否则可能工作没着落,人先倒下了。

可借助心理学家埃利斯曾提出的合理情绪疗法,也称ABC理论。他认为我们之所以产生负面情绪或者负面行为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事件的认知概念造成的。

同一件事,不同的认知概念,会形成不同的情绪状态。因此只要我们调整认知概念,就可以改变一件事情对个体造成的影响。

909万毕业生涌入市场,失业率创新高,疫情之下只剩坐以待毙? - 4

毕业这一年原本就会很痛苦,因为一个人要逐渐学会从象牙塔脱离真正的接触社会,而我们的教育其实和社会有严重的脱节,大部分人进入社会时对现实其实并没有真正的了解,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很容易将人推入负面情绪的黑洞。

当你陷入被负面情绪笼罩的阴影时,要学会调整自己的状态。

试着换个角度跳出思维框架看待眼前的困境,同时觉察自己此时此刻身体和大脑的想法,并告诉自己此刻的感受,人只要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内心的冲击感就会降低很多。

最终重要的一点是,要接受眼前的一切。人生实际上就是一场接纳的艺术,我们人一生中有很事情都无法仅仅依靠个人能力改变。

尤其是个体在大环境面前,渺小如蝼蚁,所以如果一心想着对抗,个体会活得很痛苦,顺应才是最好的办法。

909万毕业生涌入市场,失业率创新高,疫情之下只剩坐以待毙? - 5

曾国藩说:“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下不杂,既往不恋。”一个人对生活的最大致敬就是把真正的精力时间能量都贡献给当下。

无论你目前从事什么职业,最终都需要此时此刻的你自己一步一步的去走。既然如此,摆正心态、做好眼前事即可。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