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4月24日 24.2°C-27.5°C
澳元 : 人民币=4.72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国经济新观察

2022-07-16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新华社北京 7 月 15 日电题:中国经济新观察

新华社记者

国家统计局 15 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有力应对超预期因素影响,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2.5%,二季度实现正增长。

事非经过不知难。今年以来,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发散发,不利影响明显加大,经济发展极不寻常。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大局大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引领中国经济航船在高质量发展航道上破浪向前、行稳致远。

风物长宜放眼量。观察中国经济,要坚持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既看当前之 " 形 ",也看长远之 " 势 ",既算 " 眼前账 ",积极应对当前挑战,也算 " 长远账 ",在砥砺奋进、保持韧性中提振信心决心、积厚发展动力。

算总账:" 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健康,也最大程度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 "

2022 年进入下半场,一度遭受疫情冲击的全国多地经济加快恢复:

上海市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一个多月后,7 月 8 日用电量创历史新高;7 月 12 日起,北京市有序恢复举办线下体育赛事活动;7 月以来,民航单日航班量持续保持在 10000 班以上;随着暑期档到来,全国多地跨省游加快恢复,不少知名景区 " 熟悉的热闹场景又回来了 " ……

面对 2020 年武汉保卫战以来最严峻的疫情防控考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过去半年的发展曲线,勾勒出极不平凡的历程——

今年前两个月,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推动下,中国经济实现平稳开局,一季度同比增长 4.8%。

3 月以来,具有强传染性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波及多数省份,人民生命健康受到威胁,中国经济稳定恢复受到冲击,一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二季度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4 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回落,经济运行出现较大波动。

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 3 月 17 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形势,部署从严抓好疫情防控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 月 29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

疫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 " 拦路虎 ",必须科学精准有效防控疫情,才能为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创造根本前提。

一些国家实行 " 躺平 " 策略,中国抉择坚定不移:" 宁可暂时影响一点经济发展,也不能让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伤害,尤其是要保护好老人、孩子。"

以科学之策应对非常之难。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国各地区各部门迅即行动,扎实落实。3 月 20 日,深圳基本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4 月 14 日,吉林省基本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6 月 1 日,上海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北京坚持以快制快,采取果断措施抓好疫情防控……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

宏观、微观、结构、科技、改革开放、区域、社会等七大政策加快落地,增量政策工具谋划推出,六方面 33 项政策持续加力,全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稳住市场主体,就能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

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全年退税减税约 2.64 万亿元;金融系统加大力度向经济 " 输血 ",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 13.68 万亿元,同比多增 9192 亿元;在全国集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深圳、上海、北京等多地推出地方版助企纾困政策,为市场主体送来 " 及时雨 " ……

今年 1 至 5 月,全国新设市场主体 1151.4 万户,在较大基数的基础上实现正增长。其中个体工商户 805.7 万户、增长 3.8%。

保产业链供应链,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的基础。

3 月以来,疫情多地散发,部分地区跨区域货物运输不畅,物流保通保畅成为保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一环。

一系列硬举措接连出手:足量发放使用全国统一通行证、建立重点产业和外贸企业白名单……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部署的 10 项重要举措落地落实,着力解决层层加码、一刀切等问题,加大对物流枢纽和物流企业支持力度,推动重点区域重点枢纽逐步复工达产。

目前全国高速公路和港口航道保持畅通,6 月 24 日全国高速公路货车流量与 2019 年同期比增长 18.3%;截至 6 月 24 日,我国重点监测港口今年以来完成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 0.9%、2.3%;上半年全国铁路、水运、邮政快递货运量较 2019 年同期均显著增长。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6 月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达 52.1%,较上月回升 2.8 个百分点,显示随着稳经济政策持续发力和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市场供需趋于活跃。

稳投资,促消费,稳外贸,着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运行的轨道。

加快推动水利、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投资,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 3000 亿元支持重大项目建设,部署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拓宽社会投资渠道,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北京、合肥、福州等多个城市发放消费券;密集部署一系列稳外贸举措……

"5 月份以来,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不断显现,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措施有效实施,国内疫情防控总体向好,经济运行逐步企稳回升,积极变化明显增多。"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

国家统计局 15 日数据表明,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6.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 7.1%,增速比前 5 个月加快 0.4 个百分点。近期,挖掘机指数、水泥发运率、建材相关行业物流指数等高频数据显示,工程项目建设投资动力充沛。

6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降转升,同比增长 3.1%。近期消费回稳势头进一步增强,携程数据显示 6 月全国跨省游订单环比 5 月提升 71%;6 月份全国电影票房比上月大幅增长 1.7 倍;汽车、家电为代表的大宗消费回暖。

6 月份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 14.3%,增速较 5 月加快 4.8 个百分点,上半年同比增长 9.4%。"5、6 月份迅速扭转了 4 月份增速下滑趋势,为全年外贸保稳提质打下坚实基础。"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李魁文说。

4 月份主要经济指标深度下跌,5 月份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收窄,6 月份经济企稳回升——顶住压力,二季度经济实现正增长。

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司司长袁达说,面对内外部阶段性、突发性因素冲击,我国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企稳回升,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这充分说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宏观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下半年经济有望继续回升、运行在合理区间。

" 中国及其市场已成为金融动荡的避难所和全球经济的巨大希望 ",近日一系列外媒文章聚焦中国经济,认为中国是全球经济中的稀有案例。随着其疫情得到控制和出台有力的稳经济举措,中国正在复苏。

香港亚洲时报网站刊登了一篇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前教授约翰 · 沃尔什的文章,进行对比:

今年 5 月 12 日,美国报告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数累计超 100 万人,为所有国家中最高。截至 6 月 19 日,中国内地新冠肺炎死亡总人数为 5226 人。作者认为,中国的抗疫政策不仅拯救了生命,而且保护了经济,可以说取得了双赢。

世纪疫情下,如何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并实现经济平稳发展,是各国共同面对的难题。

6 月 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指出:" 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筑牢疫情防控屏障,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健康,也最大程度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

6 月 2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时指出:" 如果算总账,我们的防疫措施是最经济的、效果最好的。"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一本政治、经济、社会大账,是科学把握一时、一域与长期、全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法——

我国人口规模巨大,一旦病毒蔓延开来,后果不堪设想,已取得的抗疫成果或将付诸东流,经济发展更无从谈起。只有疫情有效控制住,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经济发展和正常生活才具备有利条件。

当前,经济运行正处于决定全年趋势的关键节点。

成绩来之不易,前路并不平坦:中国经济运行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但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没有改变,一些不利因素还在复杂演变,不少市场主体仍然面临较大困难。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持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经济稳定恢复的基础将不断巩固,争取今年经济发展达到较好水平。

保民生:" 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办好 "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下,切实保障民生、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十分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做好就业、社会保障、贫困群众帮扶等方面的工作,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各项工作,保持人心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积极落实落细中央各项政策,以一系列务实之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百姓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把稳就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力做好民生头等大事。

2022 年春夏,某 211 高校硕士毕业生李漫和她的同学们,都感受到 " 招聘考试的不确定性 " 与 " 签约期限的紧迫性 " 的压力。

3、4 月份,在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不少企业减少或者放缓了招聘。而今年需要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约 1600 万人,为多年来最高,其中高校毕业生达 1076 万人,创历史新高。就业面临严峻形势。

" 差不多从 5 月份开始,感受到招聘会的逐步回归和招聘岗位的增加。" 通过几轮筛选,李漫拿到了老家省会某高中教师的录用通知。

她感受到的变化,也在宏观数据中得到印证: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 5.5%,处于较低水平;4 月份受疫情影响走高至 6.1%,5 月份回落至 5.9%,6 月份进一步回落至 5.5%,就业形势逐渐好转。

今年以来,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落实落细,减负稳岗扩就业各项措施深入实施,重点群体帮扶和就业服务力度不断加大,各地全力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 654 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 59%,与时序进度基本一致。

保市场主体,就是保就业、保民生。

对餐饮、零售等 5 个特困行业企业及 17 个其他行业的困难企业实行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提高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最高至 90%,加力落实社保、培训等补贴,推出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 1 至 5 月,仅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一项,全国就已发放 129 亿元,惠及 273 万户企业、5189 万名职工。

对高校毕业生,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为 2022 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和 35 岁以下失业青年集中开展服务攻坚行动,推动各地归集发布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岗位;对农民工,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支持各地实施以工代赈项目,积极拓宽务工渠道……截至 6 月末,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达 3223 万人,同比增加 160 万人。

优就业服务促匹配,线上线下各类招聘活动高频举办,加强零工市场建设,将零工信息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截至 7 月 3 日,正在举办的 " 百日千万网络招聘 " 专项行动已发布各类岗位需求近 1500 万人次。

" 下半年随着疫情形势好转和经济运行逐渐恢复,就业形势有望继续改善。"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说。

——更加注重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特殊时期,部分群众基本生活面临困难。今年以来,各地因地制宜、主动作为,加大帮扶力度,及时发放各类救助资金,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聚焦失业人员,在常规保生活待遇发放、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基础上,实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政策,对因疫情影响暂时失业、未参保的困难人员给予临时救助,最大化做到应发尽发,应保尽保。1 至 5 月,我国已向 560 多万参保失业人员发放各类失业保险待遇 334 亿元。

聚焦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在原来发放生活补助基础上增发生活补贴,保证他们生活水平不降低;为困难群体代缴养老、医疗保险费,防止脱贫户返贫。一季度,全国共救助低保对象 4128 万人,资助 6933 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前 5 个月,共为 1305 万困难群众代缴养老保险费。

——以更大决心补短板破难题,顺应群众期盼增进民生福祉。

" 每月又涨了 120 多块钱。" 收到养老金到账信息,湖南长沙 69 岁的赵先生第一时间算了账。

7 月起,多地调整养老金发放标准。2022 年,我国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上调 4%,惠及 1.3 亿多退休人员。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今年,中央安排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 1546.83 亿元,较去年增加 70.62 亿元;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 30 元和 5 元;上半年,我国社会领域投资增长 14.9%,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速,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 34.5%、10%;今年全国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投资总额预计可达 8500 亿元。

一笔笔资金投入,持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覆盖面,增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今年起,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可按照每个每月 1000 元的标准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第七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拟中选 327 个产品,平均降价 48%;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截至 5 月末,全国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已联网定点医疗机构 6.27 万家,定点零售药店 14.66 万家。

一项项有力举措,在百姓最关心的领域,补齐制度短板,织密基本民生保障网。

守底线:" 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 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2.5%,今年上半年同比上涨 1.7%,保持温和上升态势。

" 与欧洲和美国的高通胀相比,中国压力仍然较小。" 美国《华尔街日报》评价说,这意味着中国可以更加明确地把重点放在重振经济上。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影响交织叠加,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紊乱、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更加脆弱。

全球多个经济体面临严峻通胀压力。6 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 9.1%;6 月欧元区通胀率按年率计算达 8.6%,再创历史新高;英国 5 月通胀率达 9.1%,升至 40 年来新高。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论坛等多个国际组织警告全球经济面临衰退风险。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面对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最重要的是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

保障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是稳住国内基本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是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冲击、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抓手。

6 月以来,国内用电需求持续攀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测,下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将同比增长 7% 左右,比上半年增速提高 4 个百分点左右。

" 全国疫情总体可控,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一系列部署加快落地,电力特别是电煤的保供稳价对于支撑经济稳健复苏、保障民生需求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郭丽岩说。

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加剧,一些国家能源供应拉响警报,我国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充分发挥煤炭 " 压舱石 " 作用,能源产供储销体系运转顺畅,确保能源供应稳定、价格平稳,牢牢守住能源安全底线。

在确保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的前提下,有序释放煤炭优质产能;统筹好运力安排,确保电煤运输平稳有序;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强原油、煤炭储备能力建设,加快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扭住 " 保量 " 和 " 稳价 " 两个关键,我国加快形成有效抵御国际能源价格大幅波动的 " 防火墙 "。

国家发展改革委介绍,受经济较快恢复和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共同影响,全国用电需求快速增长,部分地区高峰时段供需偏紧,但目前全国发电装机容量总体充足,重点水电厂可发电水量同比大幅增长,全国统调电厂供煤、存煤均处于历史高位;主要油气企业成品油库存保持高位运行,天然气管存、罐存均处在高位水平,做好迎峰度夏能源保障工作具备坚实基础。

抓好粮食生产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江西南部的宁都县田头镇璜山村,这里的早稻谷粒饱满、长势喜人,几台收割机正忙碌地展开机收作业。今年江西省早稻播种面积达到 1830 万亩,这几天,各地早稻进入成熟期,正在自南向北陆续开镰收割。

当前,华北、东北等地多措并举抓紧做好秋粮生产,全力保障秋粮丰收。

受国际局势影响,今年以来国际小麦、玉米价格涨幅巨大,并带动其他农产品价格上升,近期虽有所回落,但国际大豆、豆粕、大米价格仍维持坚挺。

面对疫情扰动,我国下大力气保春耕抓夏收,全力抓好粮食稳产增产:中央财政下达 300 亿元为实际种粮农民发放补贴;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大力实施大豆油料扩种行动;安排 300 多万吨夏管肥临时储备,6 月起按要求开始向市场投放……

今年夏粮再获丰收,总产量 14739 万吨,比上年增加 143.4 万吨,增长 1.0%。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长势总体正常,丰收有个好基础。

当前,我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基础扎实,市场供应总体充足,稳物价基础牢靠,政策工具箱丰富,为应对风险挑战、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为应对新挑战灵活实施货币政策留下空间;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补短板、锻长板,着眼长远夯实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妥处置金融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保障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保持忧患意识,既要高度警惕 " 黑天鹅 " 事件,也要防范 " 灰犀牛 " 事件;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谋大势:" 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

6 月 20 日,跨国农产品巨头嘉吉公司宣布,将投入近 3000 万美元,在浙江省平湖市建立该企业首个风味糖浆创新生产基地。

" 中国是未来最有吸引力的食品配料市场之一。我们在中国发展的决心没有改变。" 嘉吉中国区总裁刘军说。

投资更看重中长期因素。今年 1 至 5 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5642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7.3%,折射外界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信心。

当前,中国经济正企稳回升,但持续恢复基础仍不稳固,稳经济还要付出艰苦努力。

善弈者谋势。越是复杂的局面,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来看待。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消费市场,超 14 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 4 亿人,居民储蓄率、外汇储备均居全球第一……中国发展的基本支撑、内在动因没有改变,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国际清算银行总经理阿古斯丁 · 卡斯滕斯表示,全球复杂形势下,中国作为一个 " 非常有韧性 " 的经济体,将继续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动能。

百万亿元经济体的丰厚实力,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底气所在——

在安徽省芜湖市长久物流有限公司,上万台汽车整齐停放在三个停车场内,一部分将发往全国经销商,一部分将发到上海港和宁波港运输至全球多地。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6 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 249.9 万辆和 250.2 万辆,环比分别增长 29.7% 和 34.4%,同比分别增长 28.2% 和 23.8%,呈现 " 淡季不淡 " 良好势头。

汽车、家电等重点消费领域回暖迹象明显,绿色、智能等消费升级亮点显现,线上消费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速,接触型消费不断恢复……高盛集团认为,今年下半年,随着经济持续恢复,中国家庭支出将出现反弹。

面对挑战,中国经济的 " 磁力 " 和潜力持续显现。

7 月 26 日至 30 日,2022 年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将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本届消博会参展企业和品牌数量均超过首届,其中境外企业参展面积占比由首届的 75% 增加至 80%。

尽管经历疫情影响,第五届进博会筹备依然稳步推进。目前已有 260 家世界 500 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签约,企业展签约参展面积已达规划面积的 76%。

聚焦高水平自立自强,国民经济循环体系不断强化,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

从 2012 年到 2021 年,全社会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由 1.91% 提高到 2.4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 34 位上升到第 12 位;2021 年数字经济规模超 45 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截至目前,建成 5G 基站 170 万个,培育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超 150 家、连接工业设备超过 7800 万台(套)……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宽广。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

4 月 26 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提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4 月 29 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7 月盛夏,丹江口水库下游的汉江右岸安乐河口,连接南水北调与三峡工程两大 " 国之重器 " 的引江补汉工程正式开工;伶仃洋上,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正在稳步建设,隔海相望的中山市和深圳市将被连通;今年以来," 东数西算 " 建设在宁夏、青海、内蒙古等多地推进,一个个数据中心项目加快从图纸变为现实……

在全国各地,重大工程正不断落地,持续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 " 四梁八柱 ",为中国经济增强回旋空间,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动力。

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区域重大战略向纵深推进,国内国际市场往来互动……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激发持久增长动能。

坚持发挥制度优势,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砥砺前行的动力所在——

形势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

" 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特别是对稳预期有重要影响的改革,要加快落地,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信心、激发市场活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说。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展现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的目标和路径;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五次会议聚焦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着力破除消费领域体制机制障碍……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今年以来一系列重大部署和政策,彰显中国经济锚定高质量发展的定力与信心。

" 中国将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不久前结束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系列活动再次发出中国开放强音。

从博鳌亚洲论坛 2022 年年会到金砖系列活动;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到跨境电商综试区再扩围至全国 132 个城市和地区;从新版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施行,到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扎实推进……中国高水平开放纵深推进。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

" 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 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 "" 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 "" 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引领下,牢牢把握有利条件,坚定信心勇向前," 中国号 " 经济巨轮必定能够穿越激流险滩,驶向更加壮阔的胜利彼岸。(记者邹伟、安蓓、姜琳、申铖)

【纠错】【责任编辑 : 张樵苏】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